湖北,看似遥远,和山西八竿子打不着。
其实,湖北和山西,自古以来恩怨不断。
我们先来学两个成语。
第一个,“退避三舍”。
最初,湖北人应该是欣赏山西人的。
晋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四处受尽屈辱,独独到了楚国,才遇见有眼光的楚成王。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两军对垒,楚成王本不想和晋决战,奈何主将子玉骄傲自大,以为晋军不堪一击,极力主张作战。
楚成王犹豫之中,还是满足了他部分要求,自己带队回国,留下子玉和晋决战。
骄兵必败……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文公称霸的基础。
再学一个,“楚才晋用”。
岳麓书院的大门上,有个对联:
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
这个对联大有来头。
先说上联“惟楚有才”。此句话的出处是《左传》,原句为“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典故为: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伍举。一次他的岳父王子牟犯了法,偷偷逃跑了,有人说是伍举私下报的信。谣言一传开,伍举惊惶起来,就跑到郑国去避风。过了段时间,又想去晋国。
正好此时楚国大夫声子出使晋国,路过郑国,遇上了伍举。声子知道了伍举的事后,对他说:“这样吧,你先去晋国住一段时间,我找个机会叫你早日回国。”
声子回到楚国后,和宰相子木见了面。子木问他:“晋国大夫和楚国大夫相比,哪一国的强?”
声子说:“晋国有才能的大夫不少,但是大部分是从楚国去的。因为楚国不会利用人才。过去楚国几次被晋国打败,就是因为有这些人替晋国出谋划策。”
子木听了若有所思。
声子接着又说,伍举出逃是因为别人的谣言,假如不请回来,楚国又将失去一位人才,子木接受了他的建议,不久伍举又回到了楚国。
自此,楚才晋用,多比喻为人才外流。
下联“于斯为盛”依旧和山西有关。出自《论语》,原句为: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和本文无关,不多言。
两个成语显示出晋国楚国当年理不断的关系。
的确,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五十多年,晋国称霸。但晋国称霸时最大的对手,就是楚国。直到楚庄王“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在邲之战中彻底打败晋军称霸。
晋楚之间,争来斗去,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比现在的中美两国。全球治理,其实就是大国博弈。
话题有点远了。本来今天的主题是“湖北为什么简称鄂?”
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楚国、晋国的恩怨,俺的意思是,既然“楚”这么有名,如今的湖北为什么不和山西简称“晋”一样,简称“楚”呢?
说来能吓你一跳。和山西有关,湖北的“鄂”源头就在山西!
山西有个乡宁县。乡宁不仅有鄂河,乡宁还有“鄂邑”,有“鄂山”等等。
乡宁就是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