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自然生态 > 公益评论
血腥的“打野直播”仅仅是观众收看猎奇直播的其中一个方面。随着直播平台竞争压力的增大,我们需要更多的宣传和监督方式,积极引导网络主播和网络观众,以减少违法直播现象的发生。
不能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常识。因此面临环境污染风险,人们别无选择;面临能源供应难题,人们别无选择;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别无选择。为了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将目光投向未来,探寻可持续发展和治理之道。
这种国际视野之下隐含的“精英主义”也许同样削弱了《洪》的道德力量。如果拿掉两个顶尖科学家的采访(虽然科学非常重要),换成对国内中下层劳动阶层气候难民的关注,把高高在上的宣教转化为感同身受的描绘,也许它会成为一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任何工程建设都要评估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这不仅是最基本的环保伦理,而且是法律的明确要求。
放生的本义在于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慈悲之心,为天下苍生祈福,都聚焦了“善”的内核。而盲目的放生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就不可能跟原本追求的“善”挂钩,只会远离真正的“善”,因为“积善”也应该建立在遵守法律、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善也与这些方面融合统一于一体。
是什么让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态度变得无比“傲慢”?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无视孕育人类文明的自然力量?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理所当然地奉行人类(个人)中心主义?当我们追究这些原因时,最大的症结或在于,社会对民众的教育早已落后,或某些环节出现严重的失衡。当人们以物质为天时,自然、平等价值就不会有人问津了。这就是我们当下所面对的虚荣高于一切的现实。
放生起于慈悲心,也起于对动物的爱护。与其因放生不成变杀生,倒不如毅然放弃“放生”的形式,真正回归其“护生”的本意。要知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不科学、不规范的放生行为,不仅救不了动物,还会污染环境,妨害他人利益,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对放生有必要进行科学规范。
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体系也在愈加完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但作为一名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所在国家的法律。面对法律“不知者无罪”成不了挡箭牌,同时有关部门也应加强科普,做好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放生和杀生应该是天然矛盾的两种行为。期待法律制度更加完备、更加人性化,期待相关部门拿出更大更多作为,让社会的慈悲之心不再变味。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倡导爱护动物,人与狗亲密一点又有何过?但这种爱护是建立在文明之上的爱护,而非无视或侵犯他人尊严和公共利益,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任性”之爱。
不当放生会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灾难。更为残酷的是,很多被放生的动物很快又被人捕捞上来,售卖给别的放生者。出于人类慈悲情怀的放生为何变了味?
所谓放生积善,并没有看到善的影子,反而是给环境、社会造成诸多影响,所以,放生应基于护生,尤其要克服功利化、形式化的趋向,应当周全考虑,缜密操作,避免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害生和扰民,特别应注意社会关系协调,注重理念宣导,化导他人戒杀护生。
对于动物保护冲突,社会应该给予其应有的存在空间,但双方处理冲突的方式必须理性,要谨守“在尊重动物的同时更要尊重人”的前提。唯此,人与动物、人与人才能和谐共处,生态、社会才能更美好。
爱护动物是人类一种集体性的善良情感,爱狗的行为甚至值得赞赏,但也要控制在法律范围之内,否则,这种爱心表达就是对他人权益的粗暴侵犯,也是对社会秩序的挑战。
科学家们寻找作物的野生亲缘种,应对更恶劣
LED节能灯真的更环保吗?
• 全球变暖中植物越长越好,水却越来越少,怎
• 美国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全球减排目
• 来自水下的威胁:岌岌可危的格陵兰岛
• 《看见动物》:唯美、省思——莫让大自然变
• 地下水抽水太多,很多河流面临枯竭
• 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照片带你细数49年来
英男子“泳渡”英吉利海峡呼吁保护海洋环境
李冰冰携众明星助力环保,号召保护野生动物
诠释儿童的天真可爱,为收养儿童打造唯美大
震撼照片揭示野生动物走私的世界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 人与老虎,从责任承担到动物福利的区别探讨
• 评论:掏鸟窝获刑 别急着鸣不平
• 人狗同桌进餐有违“狗道”“人道”
• 莫使“放生”成“杀生”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
• 《TED:为什么我停止观看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