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位置:行者物语 > 行者公益 > 公益理念 > 公益视角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但孩子更需要引导、培养和教育。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理所应当,但在德国这个国度彰显这一教育理念,仍让人备感欣慰。
善心,是爱与爱传递的桥梁,如太阳一样温暖明媚;它是一盏心灯,照亮人性中每个灰暗的地方,成为装点生命的诗行。一粒善良的种子可以长成善行天下的参天大树,也可以被无情地摧毁在萌芽之中。
一种新的理念若想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被更多的人理解、接受,其最早的推广者、践行者有义务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其对他人的生活是有好处的,或者至少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爱吃肉的人及其对土地使用的影响已经成为全世界植物与动物面临的最大单一威胁。作为一个主要的生物灭绝原因,随着人们把更多的土地清理出来用于放牧牲畜以及种植喂养它们的饲料作物,爱吃肉的人将越来越多。
无知者无畏。不了解自然,不了解生物多样性,却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大自然斗,“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叫河流改变了模样”,让南来北往的大雁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家……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公益慈善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在这个人口超过3.08亿的大国,各式各样的民间慈善组织可谓多如牛毛,似乎无所不能:它们拥有可观的人力、专业、资金和技术资源,具备较强的组织、动员和应急能力,所从事的事业和提供的公共服务覆盖了美国各个阶层的人群和城乡社区。
公益和商业领域,“众筹”无疑是近几年很火的一个名词。这种面对公众筹资,让发起人获得所需资金、早日实现梦想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筹资路线,消除了获得投资的诸多障碍。
广告内容旨在提倡客户要保持积极开放的态度,学会及时行乐,以免因过分理性冷静而错过了身边有意义的事物。于是乎,为贴合宗旨并达到让观者过目难忘的效果,VCCP决定将猫和狗这两种性格极端相反的动物来代表理性冷静与积极开朗。
不要以善之名行凶,这或许是太多人都未能领悟的事。你认为她需要安抚和劝慰,而她其实只想着能不能一个人独自穿过黑夜。你以为他应该选择更好的那一个,于是百般劝阻,却不知道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选择或许是错的但却是心中所向。
德国人钟爱阅读,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
如果说2008年汶川大地震启蒙了中国公益捐赠人的权利意识,并由此开启“慈善元年”。那么,时隔6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慈善事业也可以算走过了幼稚的童年,开启了求知的青年阶段。
中国金枪鱼公司在其招股说明书中直言,中国渔船已多年违反国际渔业捕捞公约,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超额捕捞被列为“脆弱”等级的大目金枪鱼。但是,无论国际公约还是中国政府都未对具体企业或捕捞船设定捕捞限额,这意味着中国渔船无需为超额捕捞负责。
人道主义起源于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理论体系,核心为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与权利。如果出现人道主义灾难或危机,国际社会就会予以谴责或制裁,并提供紧急援助,即人道主义援助。
玉树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狭小的就业市场和低工资,挖虫草不需要技术、教育、起动资本,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现金,尤其对于资源拥有者的牧民,更是如此。丘吉的父亲就说过,很多能挖虫草的藏族年轻人都放弃了上学和外出打工的念头。
保护生物学是一个任务驱动(mission-driven)的学科,因此容易受到大趋势以及风靡一时的自然环境保护思想的影响。虽然过去几十年间,许多保育的基本原理、保育组织以及全球性措施的范围和影响力都几乎没有变化,但是自然环境保护的理念和目的已经发生了改变。
科学家们寻找作物的野生亲缘种,应对更恶劣
LED节能灯真的更环保吗?
• 全球变暖中植物越长越好,水却越来越少,怎
• 美国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全球减排目
• 来自水下的威胁:岌岌可危的格陵兰岛
• 《看见动物》:唯美、省思——莫让大自然变
• 地下水抽水太多,很多河流面临枯竭
• 1970年第一个地球日——照片带你细数49年来
英男子“泳渡”英吉利海峡呼吁保护海洋环境
李冰冰携众明星助力环保,号召保护野生动物
诠释儿童的天真可爱,为收养儿童打造唯美大
震撼照片揭示野生动物走私的世界
认识气候变化,最需要的是常识
在洪水到来之前,我们必须走下道德高地
• 适者生存岂是敷衍环保的借口
• 有“理性”的放生才是真正的善
• 人与老虎,从责任承担到动物福利的区别探讨
• 评论:掏鸟窝获刑 别急着鸣不平
• 人狗同桌进餐有违“狗道”“人道”
• 莫使“放生”成“杀生”
瞬间非永恒:《爱之歌》,全球变暖之下拯救
西班牙深刻街头实验:面对种族歧视,你会怎
• 《乌鸦》:从农夫到军人,关于和平与公正的
• 《跟随》:美丽心灵归有所依
• 《暂停》:一只迷失的猫——城市与自然的背
• 《有人出10亿让我放弃你》:泰国感人广告讲
• 《坚不可摧》:热血励志车手的骑行日记
• 《TED:为什么我停止观看A片?》